环境监测数字化的成效与挑战—— 分析技术应用对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及面临的难题

admin 2025-08-02 10:01 行业动态
环境监测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治理体系的重构。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石,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传统环境监测手段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挑战时,逐渐暴露出诸多局限性,如监测精度受限、覆盖范围不足、数据处理滞后等。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兴起,为环境监测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契机。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环境监测正经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生态环境部《“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指出,到 2025 年要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需达 98% 以上。这种政策导向与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成熟形成共振效应,推动环境监测进入数字化新纪元。作为深耕智能制造、物联网、数字化、 ESG 领域多年的人士,在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进程中,我也见证着环境监测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感知”的跨越,我深刻认识到,环境监测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治理体系的重构。

环境监测数字化的成效与挑战—— 分析技术应用对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及面临的难题

  一、环境监测数字化的技术应用

         01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在中国环境监测中已实现规模化应用,覆盖空气、水质、工业、农业、生态五大领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和远程调控,显著提升了环境管理效率。

  典型案例:

  1、北京 “三监” 联动智慧体系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构建的 “监管 - 监测 - 监察”三监联动系统,部署 5700 余条道路尘负荷传感器、以及出租车移动监测设备、工地摄像头等,结合卫星遥感和 AI 算法,实现 PM2.5 浓度空间分辨率达 50 米。执法效率提升、提前预测污染峰值。[1]

  2、深圳市中建南方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无尘车间智能监测系统

  通过 100 个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实时监测 0.3-10μm 粒径粒子,结合 FFU 智能调速控制,实现洁净度动态管理。系统采用 RS485 协议传输数据,支持手动 / 自动模式切换,配备多级权限管理与安全防护(JWT 认证 + 防篡改机制)。预计可使 FFU 能耗降低 31%,年节省电费超 227 万元,助力制造业打造高效、合规的智能生产环境。[2]

  02 卫星遥感与无人机监测拓展环境监测的空间维度

  卫星遥感与无人机监测作为新兴的环境监测手段,以其独特的优势,极大地拓展了环境监测的空间维度,为全面、深入了解地球生态环境状况提供了全新视角。卫星遥感与无人机监测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天 - 空 - 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实现了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测。

  典型案例:

  1、重庆“天空地一体化”水域监测

  无人机高光谱传感器(覆盖 10 公里范围)+ 卫星遥感扫描。长江上游重点流域监测效率提升 15 倍,人工巡查 1 个月工作量缩短至 2 天,2023 年发现非法排污事件 37 起。[3]

  2、苏州大运河污染治理

  卫星定量反演悬浮物浓度,锁定污染区域,无人机航拍记录排污口与违建码头。关停“散乱污”企业 26 家,拆除违建 13 万㎡,水体总磷指标下降 42%。[4]

  3、武汉秸秆焚烧监测

  高分卫星热源识别 + 无人机夜间巡航。2024 年监测火点 2255 个,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95%。[5]

  03 数字孪生平台应用

  数字孪生平台在环境监测中的实时精准监测、多源数据融合与分析、环境质量预测与预警、可视化展示与决策支持、环境治理方案评估与优化等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典型案例:深圳积极打造市区协同、统分结合的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CIM 平台),构建统一城市时空底座。“生态大脑”数字孪生平台可能会集成生态环境相关的各类数据,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状况等,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多部门、多领域的数据共享,为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1、“1+11+N”体系:市级CIM 平台作为核心枢纽,整合全市地上下、室内外全要素时空数据,11 个区级平台及 N 个行业级平台实现专题能力拓展。

  2、关键技术突破

  (1)轻量化处理:采用倾斜摄影建模与 BIM 逆向建模技术,将重点片区 15 平方公里建筑模型精模接入平台,支持移动端实时加载。

  (2)物联感知集成:部署 30 万 + 物联终端,将“雪亮工程”28 万路摄像头纳入 CIM 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状态实时感知。

  (3) 多源数据整合

  ① 环境监测网络:集成空气质量站(PM2.5/ 臭氧)、水质监测浮标、土壤墒情传感器等设备,覆盖全市 2000+ 重点污染源。

  ② 数据治理机制:建立SZ-IFC 标准格式转换体系,实现BIM 模型与GIS 数据无缝融合,支撑生态红线动态监管。

  (4) 智能分析应用:

  ① 污染扩散模拟:基于 AI+ 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预测精度达 85%,辅助制定精准管控方案。

  ② 水质指纹溯源:通过紫外 - 可见光谱分析技术,建立 2000+ 种工业废水光谱数据库,

  实现污染事件快速溯源。

  (5) 应急指挥联动:

  ① 台风应对:CIM 平台实时接入气象、交通、水务数据,提前预测内涝点,应急响应效率提升 50%。

  ② 污染事件处置:罗湖区通过“生态大脑”平台联动环保、城管部门,15 分钟内锁定非法排污点,处置效率提升 3 倍。[6]

  04 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环境监测的智能化水平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皇冠明珠,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正不断拓展与深化,为提升监测的智能化水平注入了强大动力。通过AI 技术重构监测流程,实现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感知”的跃升,智能分析决策、智能运维装备、智能监测网络、智能预警处置、降低运维成本、提升数据利用率。

  典型案例:

  1、北京亦庄“城市运行大脑”,100 个小微站:实时监测PM2.5 数据,超标区域自动标红预警。无人巡逻车:搭载 8 参数大气传感器,24 小时监测 VOCs 与臭氧。扬尘污染事件处置效率提升 40%,2024 年 PM2.5 年均浓度降至 28μg/m³。[7]

  2、深圳环水集团:通过深水云脑正式接入 DeepSeek-R1(671B 满血版)模型,深水云脑的 AI 算力与场景应用能力实现全面升级。“十四五”期间,深圳环水集团超前布局“深水云脑”战略,建成城市水务云化数字孪生智能体,落地水务云计算底座、智能能力中心及微服务应用平台三大核心层,实现从源头到龙头、从小区到流域涉水事务智慧管控,支撑集团高品质运营和创新发展。依托深水云脑,深圳环水集团加快技术要素融合,集成生成式AI、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算法等技术模块,首创水务行业多模态AI 融合中枢,实现算法仓库、模型训练、智能决策的闭环技术体系;实现场景要素融合,构筑人工智能+ 水务创新应用矩阵,打造全流程智能供水保障、智能供水调度、城市积水内涝识别、智慧厂站、智享服务等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智能场景应用。[8]

上一篇:AI算法、柔性调度、智能运维:千方AI充电桩助力充电场站运营增效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13594006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