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后,40岁的蔡青松成了村里最年轻的小伙子。他返回的乡村,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正直镇方山村,一个从县到镇再到村,都靠山路连接的地方。前往这里,你可以体验到急速转弯的刺激、从平地到山顶的视野变化和穿越山腰云雾的梦幻。
△蔡青松
“我老婆是陕西人,刚到我们这里路都不会走。”蔡青松半开玩笑地说。就是在这“路都不会走”的地方,他通过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的支持,成立了青年科技农场,将15000多棵苹果树苗种在了海拔800-1000米的方山村。这里昼夜温差较大、雨水较多,种出来的苹果汁水充足、味道鲜甜。
种苹果的日子不比在外面打工轻松,甚至更忙。2017年返乡创业以来,蔡青松一头扎进了如何把苹果种得又多又甜又生态的世界里。他不缺理想和热情,但变化多端的天气、突如其来的病虫害,总让他措手不及。“科学种植是我一直想要做到的目标。”
△俯瞰农场,一排排苹果苗都是希望
直到今年3月,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联合海康威视STAR公益,为农场装上了接入光照度和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的农业物联感知设备、物联网杀虫灯、农业管理平台等,不仅能帮助蔡青松远程观察果树的生长情况,还可以通过采集各类环境数据,制定更科学、高效的种植方案,为丰收增加一份确定性——这份更确定的丰收里不止有果实,还有村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
△蔡青松和村民一起调整海康威视的设备
离不开麻辣也离不开“甜”
农场带给村民越来越好的生活
方山村的村民,都爱麻辣。干完农活,吃点麻辣味的菜,开胃下饭,吃得饱饱的才有体力再接着干活。
“家里的娃儿有时会给我买螺蛳粉,干完活累得不行,煮点这个加点麻椒,方便又开胃。”说话的方嬢嬢,今年50岁。村里像她这个年纪的一般在外打工,但因为要照顾父母,她已经独自一人留在村里12年了——先是照顾老年痴呆的母亲8年,母亲去世后父亲中风瘫痪4年,这12年,她只在家附近干活,从不离开太远。
△正在劳作的方嬢嬢
家务,农活,照顾老人,养猪、鸡、鸭、鹅、兔……从凌晨4点多到晚上9点多,方嬢嬢几乎停不下来。难免会有觉得苦的时候,但她总是说着说着就扬起笑脸。“愁有什么用嘛,这些活还是得干呐!”灶台上的器具整整齐齐,院子地面干干净净,她把家务和农活收拾得干净利落。女儿、儿子总是隔一两天就打电话来,说些宽心的话,听得心里甜甜的。
麻、辣、苦、甜,都是方嬢嬢的“生活味道”。她不抱怨哪一味过重,只是用坚韧,烹饪出一道道“生活菜肴”。现在,这道菜肴里的甜味越来越多——儿子今年毕业工作,即将举行婚礼,儿媳活泼善良,最爱吃方嬢嬢做的菜。女儿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小外甥每次来都要帮自己干活。
还有开在家附近的青年科技农场,也让这份甜更多了一份确定性。方嬢嬢农活之余就在这里工作,一天能挣60元。“这是第一个在我们村种出又大又甜苹果的农场,很多村民都因为农场多了收入,比只干农活好多了。小蔡来了之后,村里发生了好多变化。”
不止是方嬢嬢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农场开设之前,68岁的方大叔几乎没有经济收入。他说:“以前点点钱都要问儿子要,现在我有了稳定的收入,能减轻他的负担。”
一天60元,在大城市里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习惯了看天吃饭的农人来说,多一些确定性收入,就多一些生活底气。蔡青松还记得,有个村民父亲突然生病,急需用钱,他帮忙送到医院并预支了工资给他。“那些钱他以前可能要靠一年养几头猪才能攒下,我们的农场有发挥作用帮助到他,心里也蛮激动的。”
和60多岁的村民一起种苹果
他们是核心团队也是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