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拨回到蔡青松刚返乡的时候。当时,村民们是有些疑惑的,有人说他是不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才回来。“我们这从没种出过苹果,也不知道这个年轻人会干得怎么样。”村民方大叔回忆道。
直到看着他认真地选择适合种苹果的土地,踏实地开垦,才陆续有村民加入。蔡青松记得,他和50岁的方嬢嬢、60岁的幸福叔、68岁的方大叔等大龄村民组成的“核心团队”,光是开垦许久未打理的荒地,就花了20多天,用背篓一筐筐运了1200多包肥料用来施肥。
△大伙儿一起开荒
“我只能用行动回答大家的质疑嘛!”蔡青松知道,对于村里的人来说,离开农村去大城市,才是“往前走”。但相比于别人眼中的成功,他更怀念在村里的日子。“在家里就是感觉啥子都舒畅些。我想和年迈的父母离得更近些,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在打工时认识一对河南夫妻,小孩在老家上小学,每周只能用公共电话通话1次,1分钟3毛5分钱。“我在边上听着都很难受的。小孩在家里想爸妈,其实爸妈在外面又何尝不难过呢。”
因为从农村离开又归来,蔡青松能体察同类人的苦楚,也清楚农村需要什么。农村赚钱的机会太少,年轻人只能选择背井离乡,而留在农村的人,悄然地、寂静地生活在“空心”的土地。“我从山头和山脚流转了土地,就是希望将来可以带动整个村一起种苹果,更多人能回到家乡,在家里就能赚钱、和家人一起好好生活。这是我的梦想。”
这些年来,苹果树的根往泥土越扎越深,蔡青松和村民们的情感也越来越深厚。往返于镇子的时候,他总是帮村民带快递、日用品上山,下山的一路也是走走停停,用皮卡车帮骨折了的幸福叔收猪草,再送到家门口。6年多的时间,蔡青松已经和这些纯朴的村民们处成了家人,“我呀,谁家有好吃的就坐下吃饭了。村里就是这样,你帮帮我,我帮帮你,很纯粹。”
苹果一年比一年多、甜
但挑战也是一个接着一个
在蔡青松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农场种出的苹果一年比一年多,也一年比一年甜。但丰收的路上不止喜悦,挑战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比如变化多端的天气和病虫害。
这里雨水充分、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让苹果多汁鲜甜,但同时也带来了难题。比如在苹果成长的过程中,连续的雨会影响苹果个头、外形和甜度;真菌会让苹果长出过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害虫则会“大口、大口”地咬苹果。蔡青松曾看着感染真菌、被害虫咬掉的苹果心疼不已。
△村民将坏了的苹果剪掉
为了解决问题,他不断实践,积累经验,还会请教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的专家顾问丹尼尔,每次聊天,他就像如饥似渴的学生,一点点靠手机翻译记下专家的建议,然后在手机上回复:“OK、OK。” 从丹尼尔这,他知道了如何混合肥料发挥更大效果、某些小昆虫比大昆虫更危险、特定时节下降雨量超过50毫米,就要再喷洒一种保护剂……他们还发现,长期监测记录下光照度、土壤温湿度等,能更科学、更有计划地种出好苹果。
“以前我们都是根据县里的天气预报来记录,但山区的天气多变,有时山下是晴天,山上是雨天,县里的天气预报无法很准确。”这不仅时常打乱剪枝、梳果、排水等计划,而且无法制定精准、科学的种植计划,比如根据光照度选择苹果摘袋时间;根据土壤温湿度分析虫卵和真菌存在的可能性,以便提前控制等。“好在,今年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好助手’。”蔡青松笑着说道。
农场安装了物联感知设备
为苹果丰收增添了一份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