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领域数字化技术及应用发展现状(2)

admin 2025-07-18 16:17 行业动态

  建筑施工行业长期面临施工环境复杂、人员管理难度大等安全挑战,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安全生产的需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建筑信息模型 (BIM) 技术在施工前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项目进行三维建模,施工团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对设计方案进行全方位审查,提前发现设计与施工中的潜在冲突与问题,如管道碰撞、空间布局不合理等,并及时优化施工方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返工与变更,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在施工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人员、设备、物料的精准定位与实时管理。中国建筑研发并大规模部署的 120 万顶智能安全帽,集成了定位、体征监测、语音警示等多种功能。一旦施工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或出现异常行为,安全帽会及时发出语音警示,同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至管理平台,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干预。借助该智能安全帽,高空坠落事故显著下降 61%。

  2.3 矿山冶金领域:突破环境限制降低事故风险

  矿山冶金行业作业环境恶劣,复杂的地质条件与高风险的作业流程使得安全生产面临巨大挑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该行业突破困境提供了有效途径。

  比如海康威视应用在冶金、大型制造等行业的声振温监测系统,可 7×24 小时全天候采集声音、振动、温度三种数据,对泵机、风机、压缩机、皮带机等机械设备都能进行有效运维,在异常前期就及时识别风险,有效避免重大事故发生,保障产线安全运转。宝武集团研发的高温冶金机器人集群,具备耐高温、高强度作业的能力,可在 1500℃的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成功减少高危岗位用工量 73%,极大地提升了冶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2.4 能源危化领域:全生命周期管理防控风险

  能源危化行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多个环节,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环境污染与经济损失。数字化技术为危险化学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如中石化研发的危化品运输实时监测系统,借助传感器、卫星定位、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对全国 1.2 万辆危化品运输车压力、温度、泄漏量的三维实时监控。在运输过程中,一旦车辆出现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相关人员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与蔓延。

  三、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3.1 监管体系持续升级,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为保障安全生产领域数字化技术的规范应用,国家与地方政府不断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应急管理部建立的 “黑名单”[4] 制度,对违规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2023 年,1.2万家违规企业受到处罚,430 份许可证照被吊销,有效遏制了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了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长三角地区建立的跨区域执法协同机制,实现了危化品运输车辆的 “一码通查”,打破了区域间的监管壁垒,提升了对危化品运输环节的监管效能,确保了危化品运输的安全。

  3.2 人才短缺与成本压力制约行业发展

  尽管安全生产领域数字化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行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智能安全工程师作为数字化安全生产的关键人才,供需比达到 1:8,严重供不应求。智能安全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安全生产专业知识,还需掌握数字技术、数据分析等跨领域技能,目前相关专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市场对这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成本压力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小危化企业而言,安全改造成本占年利润比重最高可达 45%,高昂的改造成本使得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巨大经济压力。安全监测设备、软件系统的采购与维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部分企业因资金短缺而无法顺利推进数字化转型,影响了行业整体的发展进程。

  四、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当下,安全生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从提升生产效率到降低事故风险,从优化管理流程到保障人员安全,数字化转型为安全生产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然而,当前行业发展仍面临人才短缺、成本压力等挑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协同合作。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安全生产数字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扶持力度,引导资金向相关领域倾斜 ; 企业需强化主体责任意识,积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身数字化转型能力,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 高校与科研机构应优化专业设置与科研方向,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

  未来,安全生产领域将呈现更加深入的融合创新态势。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将实现设备的自主感知、自主决策与自主控制,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将为安全生产数据管理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追溯性。同时,随着 5G、6G 等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安全生产领域的数据传输速度将更快、稳定性将更强,为远程监控、协同作业等应用场景提供更有力的通信保障。


  参考资料:

  [1] 国家统计局

  [2] 沈阳日报 -《沈阳市对外发布设备更新需求侧和供给侧清单》

  [3] 安全生产司 -《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 (2023-2025 年 )》

  [4] 应急管理部 -《安全生产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办法》


2025《大安全产业数字化调研报告》同步更新中,

上一篇:公共安全数字化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趋势洞察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13594006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