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公共安全作为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基石,其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 等的蓬勃兴起,公共安全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智能安防、智能交通到智慧消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社会治安、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的保障能力,也成为驱动安全防范从“事后处置”到“事前监测预警”的关键路径。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下,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各类关键基础设施,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到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赋能力量无处不在。曾经,面对海量的监控视频,人工筛查线索耗时费力,如今,借助先进的视频结构化和人脸识别技术,能够迅速锁定目标,让违法犯罪无所遁形;过去,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困扰着城市的运行效率,而现在车路协同系统的出现,让道路变得更加通畅,出行也更加安全;曾经,火灾预警和救援存在诸多难题,如今智慧消防设备的联网和智能分析,大大提高了火灾防控和救援的能力。
数字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公共安全领域,重塑着安全保障的模式与格局。本文将针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数字化技术及应用情况展开叙述,同时,展望未来趋势,探讨技术融合、场景拓展、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走向,并针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希望通过此次洞察,为公共安全领域的从业者、决策者以及关注这一领域的各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推动公共安全数字化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为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一、公共安全领域数字化应用发展现状
1.1 技术底座:坚实支撑与广泛应用 AIoT 技术在公共安全的各个核心场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智能安防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已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以商汤科技为代表,其人脸识别准确率超过 99%,这一技术不仅应用于门禁系统、安防监控,还在城市治安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犯罪嫌疑人。视频结构化技术更是实现了对人、车、物特征的高效提取,极大地提高了安防监控的智能化水平,使得海量视频数据能够被快速分析和利用。
智能交通方面,车路协同系统 (V2X) 发展迅速,已覆盖全国 50 多个城市。通过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实时路况预测误差率控制在 10% 以内,有效提升了交通管理的效率,为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智慧消防领域,烟感、电气火灾监控设备在一线城市的联网率超过 70%,一旦发生火情,系统能够在 3 分钟内做出响应,为及时灭火和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为公共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城市级公共安全平台,如杭州 “城市大脑”,整合了安防、交通、消防等多领域的数据,日均处理 PB 级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深度分析,能够为城市安全管理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在企业级应用中,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通过对交通流量数据的分析,减少拥堵达 20%。消防隐患预测,基于大量的消防数据,准确率超过 85%,提前发现潜在的火灾风险。 5G 与边缘计算的结合,为公共安全带来了更高效的信息传输和处理能力。5G+ 超高清摄像头实现了毫秒级视频回传,如深圳交警的 4K 无人机执法,能够实时将高清视频图像传输回指挥中心,为执法提供了有力证据。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在交通路口、消防栓等关键位置,大大降低了云端负载,数据处理延迟小于 50ms,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响应,提高了公共安全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1.2 政策驱动与标准化建设:规范发展与国际接轨公共安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政策涵盖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慧消防等场景,旨在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精准防控、高效响应、数据驱动”的安全治理体系。国家政策、行业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发布的系列政策对公共安全数字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四五” 规划明确加大智慧城市、新基建的投入,并设定了 2025 年公共安全数字化渗透率达到 60% 的目标,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促使企业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更加注重数据合规性,如人脸数据脱敏、本地化存储等措施,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同时,也规范了行业的发展。
政策
类别
政策名称
发布时间
目标/应用方向
重点任务/案例/数据
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
2021年
构建“全域覆盖、全时响应”智慧应急体系,2025年公共安全数字化渗透率超60%。
智能安防:推广AI视频监控、雷达+视频融合设备。
智能交通:车路协同(V2X)网络提升事故响应效率50%。
智慧消防:消防设施联网率超90%,推广无人机、机器人灭火装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020年
以5G、AI、物联网为核心,推动公共安全领域新型基础设施。
城市安全感知网:部署百万级智能摄像头、烟感设备。
数据融合平台:建设跨部门城市安全大数据中心。
边缘计算节点:交通枢纽、工业园区本地化实时决策。
《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
2021年
公共安全数据“本地化存储、分级脱敏”。
数据脱敏:海康威视“数据脱敏服务器”处理人脸/车牌信息。
国产化替代:政府项目优先采用华为昇腾芯片、鸿蒙系统。
行业专项政策
《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5年
推动“雪亮工程”,实现城乡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
全国累计部署超4000万个公共摄像头(截至2023年)。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
2023年
限制非必要场景人脸采集,算法需通过公安部认证。
杭州、深圳等城市地铁取消非实名制人脸识别。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
2021年
支持自动驾驶与交通信号灯联动,试点城市扩至50+。
北京亦庄自动驾驶示范区实现L4级车辆测试。
《城市交通信号配时优化行动计划》
2022年
2025年前一线城市90%以上路口实现AI动态调优。
北京市智能信号系统上线后,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22%。
《消防物联网系统建设指南》
2020年
强制高层建筑、危化品企业部署智能烟感、电气火灾监测设备。
上海市超高层建筑智能烟感覆盖率超95%(2023年)。
《消防机器人应用推广目录》
2022年
明确隧道、储能站等场景优先使用消防机器人。
中信重工消防机器人中标雄安新区地下管廊项目,灭火效率提升70%。
▲公共安全领域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a&s 梳理
表格说明